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蚂蚁庄园 古人在清明节的时候放风筝
清明节放风筝的由来
1、在古代,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,它最主要的寓意是“放晦气”。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,然后放上天去,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,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“晦气”交上好运,达到“消灾法难”的目的。
2、由于放风筝是放晦气,因而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,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,让它飞走。同时,放风筝也有避讳,就是人家放掉的风筝不能拾来重放,否则会染上“晦气”。《红楼梦》中就有:当风筝放飞升高后就有意把引线剪断,让风筝远远飘去,据说它可以带走晦气、烦恼、苦闷、忧患与病痛。
3、风筝的来历是相传在五代时,有个叫李邺的人,在风筝上拴上竹笛,微风吹动,嗡嗡有声,很像“挣筝”声,因而得名风筝。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,相传鲁班大师曾用木、竹做风筝。《墨子·鲁问》中“公输子削竹木,以为鹊,成而飞之,三日不下……”是有关风筝的较早记载。曹雪芹在“红楼梦”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、美人、大鱼、编蝠、凤凰、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。可以说,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。
在古代,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,它最主要的寓意是“放晦气”。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,然后放上天去,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,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“晦气”交上好运,达到“消灾法难”的目的。
清明节放风筝的由来
源于古代中国。
据传统文化记载,清明节时,人们在墓地祭拜祖先时,为了祭祀时放飞魂魄,同时也为了疏导走失的鬼魂,就会在墓地附近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,以表示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。
后来,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全民的传统娱乐活动。
因为清明时节正是春风满面,适合放风筝,所以清明节成了放风筝的好时机。
清明节放风筝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,已成为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之一。
如今,随着风筝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,现代风筝已经具有了高科技含量和艺术性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参与其中。
同时,放风筝也已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娱乐方式,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推崇。
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。
首先,古代民间一直有祭祀祖先和扫墓的传统,清明节正是扫墓祭祀的时间。
其次,逢春时节,清明之后风势渐长,天气宜人,放风筝是一种愉悦的活动。
最后,也有一些地方有着特殊的传说和习俗,比如浙江绍兴有放风筝抵御疫病的传统。
综上所述,是历久传承的宗教、文化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体现。
放风筝作为清明习俗之一,流传已久。从元宵节后放风筝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,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“风筝节”。古时放风筝是一项具有巫术意义的户外活动,目的是为了放掉身上的“晦气”。
当风筝放飞升高后就有意把引线剪断,让风筝远远飘去,据说它可以带走晦气、烦恼、苦闷、忧患与病痛。于是有人便将自己的苦恼事写在纸上,扎在风筝上,让它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。
当然,随着时光的流逝,现在放风筝早已冲去旧时的“巫术”色彩,人们只不过是借此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已。如今放风筝成为了一项颇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,人们在户外放风筝大大舒展了平日紧张严肃的气氛,调节了忙碌的生活节奏。
清明节放风筝的古诗
唐-高骈
夜静弦声响碧空,宫商信任往来风。
依稀似曲才堪听,又被风吹别调中。
风筝发出的声音有音乐的美,像一串串流动音符响在耳边,一阵风吹来,风筝又吹出另一种曲调,细细品味,犹如丝竹之音萦回于耳,让人感悟到风筝音乐的`无穷曼妙。